MENU
EN

建党100周年我国能源发展成就——能源篇

2021-07-06 17:27:58 浙江依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阅读
加快向清洁低碳转型  能源发展再上新台阶

——建党百年•我国能源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能源情报研究中心  崔晓利

百年光辉历程,百年丰功伟绩。建党百年来,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筚路蓝缕,开拓创新,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我国能源事业沧桑巨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日益增强,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改善,能源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能源革命深入推进,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多项指标世界第一,综合实力举世瞩目。

一、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建党百年来,我国能源行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政策引导下,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从保供给为主向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转变。我国加快推动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加速转变,清洁低碳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01 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

       建党百年来,我国能源消费从供应紧张时期消费水平低下,发展到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消费需求快速攀升,再到21世纪以来消费总量控制、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提升。195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仅为0.5亿吨标准煤,1992年,能源消费首次超过能源供给。2000~2010年能源消费增长迅速,尤其是2003~2005年能源消费增速分别达到16.2%、16.8%、13.5%。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9.8亿吨标准煤,较1953年增长了98.6倍。

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我国煤炭消费比重由1953年的94.4%,在2018年历史性地降至60%以下,2020年进一步降到了56.8%。清洁能源(含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9.8%上升到2020年的24.3%,提升了14.5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能源绿色转型依然在路上。

02 能源节约和降耗减碳成效显著

       节能提效逐步提上重要位置。从“六五”计划到“十五”计划,我国逐步提出提高经济效益和能源效率,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一五”时期,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明确规定,“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我国提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2013年提出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单位GDP能耗降低率波动较大,多数年份为上升,改革开放之后基本保持下降态势。1980年GDP能耗为13.14吨标准煤/万元,2000年已降至1.47吨标准煤/万元(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十三五”期间下降近14%,2012年以来降低24.6%,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电力行业主要能耗指标及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2020年全国供电标准煤耗305.5克/千瓦时,近十年累计下降了23.5克/千瓦时。全国线损率近十年累计降低0.9个百分点。在全社会用电量超过7.5万亿千瓦时的情况下,这一成绩相当于每年节约用电676亿千瓦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据中电联统计,2019年,烟尘排放总量同比下降14.2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0.1%,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3.13%。近十年来污染物排放下降明显。

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以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目的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正式生效,我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1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和2005年分别下降约18.2%和48.1%,已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在此基础上,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再降1%。

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拟分别再降低13.5%、18%。节能、减排、降碳依然任重道远。

03 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程度提升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程度提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煤炭行业在推动洁净煤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包括选煤脱硫降灰、洁净水煤浆、优化配煤,以及燃煤发电超低排放节能升级改造、新型燃煤工业锅炉、大型高温煤气化和现代煤化工技术等。

2000年以后,《关于加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关于燃煤电站项目规划和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相继出台,明确指出电厂建设、机组选型、脱硫技术等电力生产相关的规划设计要求。

2014年以来,我国推动发电企业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在《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基础上推行更为严格的煤电能效环保标准,要求全国有条件的新建燃煤机组污染物排放基本达到或接近燃气轮机排放限值,同时完善配套减排支持政策。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处左右、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煤矿数量减少到4700处以下;全国建成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以上,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散煤综合治理和煤炭减量替代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散煤用量消减超过2亿吨。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系统,全国超低排放煤电机组累计达9.5亿千瓦,占全国燃煤电厂总装机的76%左右,排放标准世界领先。电厂锅炉烟气平均除尘器效率达到99.95%左右,脱硫技术平均脱硫综合效率达到98%左右。低氮燃烧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已全覆盖常规燃煤机组。我国还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核心技术,通过煤炭清洁燃烧技术实现清洁取暖,因地制宜进行散煤治理。

04 电能替代和清洁替代成效明显
        
       终端消费领域电能替代大幅迈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1978年,全社会用电量为0.25万亿千瓦时,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7.51万亿千瓦时,为1978年的30倍。伴随电能利用技术不断进步,更多终端能源消费向电力消费转移,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1980~2020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从6.84%提高到27%,增加了20.16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全国电能替代规模超过8000亿千瓦时,相当于8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根据规划,2021年,我国新增电能替代电量2000亿千瓦时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8%左右。

可再生能源已成新增电力主力,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清洁能源替代作用日益突显。2020年,我国燃煤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历史性降至50%以下,清洁发电装机容量已超“半壁江山”,且占2020年新增装机比重超过七成。

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到6.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替代煤炭近1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达17.9亿吨、86.4万吨与79.8万吨。

二、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日益增强

建党百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能源工业实现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从能源供应严重短缺,蜕变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能源供应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首要任务、以清洁低碳为发展方向,能源供给质量大幅提升。

01 能源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我国逐步建成较为完备的能源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能源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的能源生产总量仅为0.24亿吨标准煤,远远满足不了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我国推进能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基础保障能力日益增强。“一五”到“五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电力、煤矿、石油等能源工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197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升至6.3亿吨标准煤。改革开放后,能源领域不断加强资源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能源生产供给能力极大增强。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2020年,我国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41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69.8倍,原油产量回升至1.95亿吨,天然气产量达1925亿立方米,发电总装机达22亿千瓦,油气管道总里程达17.5万千米,县级行政区全部通上大电网,基本实现农村动力电全覆盖。

02 能源供应结构不断优化

       煤炭开发利用从产量增长到质量优化。煤炭在我国能源构成中居主体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原煤产量虽仅为0.3亿吨,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高达96.3%。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系列促进煤炭勘探开发的方针政策,煤炭生产力有效释放,开采总量连续攀升。2013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9.69亿吨,此后开始下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我国“十三五”计划中煤炭8亿吨去产能目标已提前两年完成,煤炭生产进入了结构性改革的新阶段。

清洁能源比重进一步提升。20世纪80年代,葛洲坝、三峡工程建设,加速了水电开发建设步伐,秦山、大亚湾核电建设开启大陆建设核电新篇章。1983年我国首座光伏电站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园子岔乡诞生,1986年首台风力发电机组在威海荣成马兰山建成并网发电,2009年9月,我国首座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风电场并网发电。截至2020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规模的三分之一,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中坚力量。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到10.83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比重接近50%,达到约49.2%。

03 油气增储上产取得系列突破

       石油勘探开发取得系列重大成果。1949年,我国石油产量仅有12万吨,原油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0.7%。1955年新疆准格尔盆地发现储量上亿吨的克拉玛依油田,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个突破。1959年,我国首次发现世界级大油田——大庆油田,仅仅3年多时间就建成年产能600万吨的大庆油田。1965年国内需要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我国相继建成胜利、大港、长庆等一批较大型油气田,石油产量连上新台阶。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实现连年增长。2019年,我国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达到11.2亿吨,其中,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1.6亿吨。

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1949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仅为0.1亿立方米。1967年威远震旦系整装大气田投产以及威远—成都输气管线建成后,我国天然气产量从1968年的14亿立方米快速增长到1979年的145亿立方米。随着西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等几个盆地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我国天然气产量快速上升,由2000年的272亿立方米快速增长到2016年的1368亿立方米,成为全球第六大天然气生产国。2019年,全国常规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8090.9亿立方米。其中,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和苏里格气田,以及四川盆地安岳气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均超过1000亿立方米。2019年,我国页岩气探明资源大增513.1%,全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7644.2亿立方米,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1838.4亿立方米。

截至2019年,全国已探明油气田1040个(其中油田756个,天然气田284个),页岩气田7个,煤层气田25个,二氧化碳气田3个。

04 能源基础设施日益健全

       油气输送方面,1959年,我国第一条自建长输原油管道——克拉玛依至独山子输油管道建成,管道全长147千米,管径41厘米,设计年输油能力53万吨。1963年四川巴渝输气管道建成,拉开了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的序幕。“九五”时期,西煤东运新铁路通道等一批跨世纪特大工程的兴建取得重大进展,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启动。

电力输送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电网设施十分薄弱,接入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仅有184.6万千瓦,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6475千米,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为220千伏,主要作为丰满、水丰等水电厂的送电线。1978年,我国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维护长度23万千米,变电设备容量1.26亿千伏安。2009年电网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20年底,我国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达到45.28亿千伏安,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达到79.4万千米。

能源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方面,目前,建设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重要通道,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管网。已建成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煤炭生产运输协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电力安全稳定运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建成天然气主干管道超过8.7万千米、石油主干管道5.5万千米、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30.2万千米。截至2020年底,我国成功投运“十四交十六直”共30个特高压工程,其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1.4亿千瓦。

三、能源科技创新引领能源变革

       建党百年来,我国能源科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走上了动力转换、创新发展的新道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源科技实力壮大,多项能源自主关键技术跃居国际领先水平,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变革。

01 能源开采加工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我国能源系统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能源技术从跟随模仿到并行引领的巨大转变。如,千万吨煤炭综采、三次采油和复杂区块油气开发等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深水钻探、页岩气勘探开发等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我国常规油气开采技术不断改善,技术成本不断降低,国产化水平日益提高。非常规和难开采油气勘探开发应用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千万吨级炼油技术,劣质油加工技术取得突破。

煤炭绿色开采和高效利用快速发展,年产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设备、年产2000万吨级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实现国产化,智能工作面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煤制清洁燃料和化学品技术、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得到快速发展,煤炭气化、液化、热解等已实现产业化。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开发,大型循环流化床发电、大型IGCC、大型褐煤锅炉已具备自主开发能力,CO2利用技术研发和CO2封存示范工程顺利推进。

02 绿色发电技术与世界同步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20万千瓦火电机组,30万千瓦火电机组尚需进口。目前,我国电力装备技术全面崛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发电机组。逐步向30万千瓦、6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发电机组甚至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发展。

高效、清洁、低碳的火电技术不断创新。我国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开发并广泛应用,投运机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煤电机组发电效率、资源利用水平、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水平等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水电、核电等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得到大规模推广。我国自主研发和制造了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水轮发电机组,我国水电在核心的坝工技术和水电设备研制领域,形成了规划、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运行维护等全产业链高水平整合能力。我国核电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核电已经从最初的完全靠技术引进,到如今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新建三代核电机组综合国产化率达85%以上。四代核电技术、模块化小型堆、海洋核动力平台、先进核燃料与循环技术取得突破,可控核聚变技术得到持续发展。

光伏、风电等产业化技术和关键设备与世界同步。风电装机90%以上采用国产风机,光伏发电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晶体硅太阳电池产业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晶体硅太阳电池产业化技术体系;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建立了大功率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制造技术体系,3~6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实现示范应用,大型风电场运行管理等关键技术开始实际应用。

03 电网装备和运维水平处于国际前列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输变电技术十分落后,华北、华东、华中的最高电压仅分别为77千伏、33千伏和6.6千伏,电网格局主要是分散孤立的城市电网。

如今,我国运行着全球最大的电网,掌握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特高压输电技术。电网的总体装备和运维水平处于国际前列。我国掌握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关键技术。全面掌握特高压GIL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世界首台特高压GIL设备。深入推进柔直技术研究,研制成功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换流阀。建成一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示范工程。

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并网和大规模外送、柔性直流输电、新能源发电集群控制、风光储输等新能源并网调控相关领域累计完成多项示范工程。在新能源微电网规划与控制技术、新能源虚拟同步机技术、风电联网高效规划与脱网防御技术等方面加速创新。

04 新兴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兴起,能源技术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能源领域的智能化、去中心化态势凸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交叉融合,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加速融合,带动产业变革。尤其是分布式技术和数字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成熟应用,推动能源生产、消费和传输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管理与监管手段创新。加速“互联网+”智慧能源、综合能源服务、多源互补、智能配电网等系列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和蓬勃兴起。新技术的接连突破和商业化应用,使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的能源效率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带动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创新和协同发展。

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的深度融合,正推动全新能源体系构建。我国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电力技术深度融合,将助力电力系统发输配用等各领域、各环节整体智能化、互动化。新的技术应用,推动虚拟电厂、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等发展,使电力调度和源网荷储互动更加灵活智能,安全智能可控的技术手段成为交流电网与直流电网、电网和电源协调发展的关键保障。

四、能源体制机制改革蓬勃兴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能源基础十分薄弱,能源发展以“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为指导方针。改革开放后,我国建设以电力为中心、多元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并逐步对能源工业管理体制、能源价格体制、能源市场建设等领域进行市场化改革。“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提出,指明了未来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随着新战略的提出,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包括审批权下放、混合所有制等领域的改革大幅推进。

01 电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电力行业一直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市场化改革启动。从1987年“集资办电”到1993年组建五大电力集团,从1997年实行“政企分开”到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再到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层层推进。

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200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印发,明确按照“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原则,将原国家电力公司拆分重组,形成了电源充分竞争的市场化格局。“十一五”规划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巩固厂网分开,加快主辅分开,稳步推进输配分开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

2015年3月,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启,此轮改革以“放开两头、管住中间”为体制框架,以“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为重点和基本路径。目前,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在输配电价改革、交易机构组建、售电侧市场竞争机制建立、放开发用电计划、电力现货市场试点推进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输配电价监管体系基本完善,完成两轮输配电价改革。

02 油气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油气行业是完全计划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石油行业开启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改革,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石油企业自主权。此后经历1981年石油全行业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决策,1988年撤销石油工业部,199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等一批按照市场要求运作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出重要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油气产业全面深化改革。上海、重庆、新疆等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搭建。2015年10月《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推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价格作用。2017年《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完成油气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推动油气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2019年3月《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出台,明确要求组建国有资本控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2019年12月,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油气价格改革取得新进展。2006年实施石油价格综合配套改革,2008年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2013年实施更加市场化导向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缩短调价间隔至10天,同时取消4%的油价变动幅度要求。2016年,设置40美元价格调控下限,建立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我国开启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将天然气出厂价统一改为实行政府指导价。党的十八大以后,加快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快速提高气源和销售等竞争性环节价格市场化程度。

03 煤炭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党的十二大以后,为实现“煤炭一番保两番”的战略目标,煤炭工业探索新路子,进行多方改革探索。1985年实行的投入产出总承包,使统配煤矿在极为不利的环境中,保持了生产的持续增长。党的十四大以后,国务院作出了逐步放开煤价、取消补贴、把煤炭企业推向市场的重大决策,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1993年起,煤炭行业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全面推行政企分开、加速市场化培育。1994年1月,国家取消了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除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外,其他煤炭全部放开,由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主定价。煤炭价格的进一步开放,使得煤炭企业参与市场的程度更为深入,市场化转型激发了企业活力。1996年对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形成了“计划煤”与“市场煤”的价格双轨制。从1999年起除电煤外,其他行业用煤价格全部放开。

2007年,我国取消了延续50多年由政府主导的煤炭订货制度。2012年12月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要求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随后在2013年取消重点合同,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自主协商确定价格,煤炭价格全面实现市场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煤炭行业协调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先进产能,在新的起点上取得了历史性进展。


04能源国企改革获得新成果

       能源国企改革是能源管理体制变革中的重要一环。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拉开了本轮能源国企改革的序幕。

2015年8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关于国企改革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一轮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

能源国有企业重点落实“十项改革试点”,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合并重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开展非主业剥离工作,推动总部机构职能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在国有企业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中取得系列成就。

五、能源国际合作全方位加强

       我国从相对封闭,到探索改革开放,再到融入世界经济,能源国际合作取得卓越成就。我国建成了五大国际油气合作区和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成功举办了二十国集团能源部长会议、亚太经合组织能源部长会议、苏州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等国际性活动,成为全球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全球能源贸易中的地位、在全球能源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开始引领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为构建人类能源命运共同体而贡献中国方案。

01 能源产品国际贸易不断扩大

我国能源贸易历经略有富余出口创汇,到石油、天然气、煤炭陆续净进口,再到升至全球最大石油、煤炭、天然气进口国,格局几经变化,贸易规模逐步扩大,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原油产量仅有12万吨,主要石油进口解决内部需求。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煤炭、石油工业已具备批量向外出口的实力和条件,出口煤炭、石油创汇。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石油消费需求增加,1993年我国重新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进口数量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

21世纪以来,我国能源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种更为丰富,天然气、煤炭陆续净进口。2009年我国煤炭演变为净进口,2011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2017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2010年我国开始进口管道天然气,2018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我国能源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贸易伙伴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02 能源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渐入佳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能源工业基础薄弱。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引进来”的渠道开始多元化。改革开放后,能源“引进来”从探索走向深入。我国持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主要表现在煤炭开采、发电设备、油田勘探、水电机组、核电技术等方面。“引进来”的资金、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等支撑国内能源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和能源供应能力大幅提升。

我国能源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能源企业开启“走出去”征程。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1993~2001年,以油气和电力为代表的能源企业不断提升国际化项目能力,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合作,这一时期是我国主动参与能源国际合作的“起步期”。

此后,21世纪初至2012年的10余年间,能源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油气领域,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在实施海外投资战略中发挥龙头作用。电力领域,国家电网以不同形式持股菲律宾、巴西、葡萄牙等国家能源网公司;南方电网加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电网互联、电力交易和合作开发;发电、电建、水电、核电等央企的国际化布局均有显著收获。煤炭领域,2004年兖矿集团收购澳大利亚南田煤矿,成为中国第一家“走出去”全资开发海外煤炭资源的企业。

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重大成就。21世纪以来,我国从西北、西南、东北、海上等维度全面推进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建设,并陆续取得重大成就,油气输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能源进口战略通道有效构筑。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能源合作成果丰硕,油气合作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呈现同步向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开发方兴未艾,沿线地区能源产业合作布局初步形成,双边多边能源合作机制逐步加强,能源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03 积极参与国际治理,提升话语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在全球能源市场份额增加,我国积极探索参与多边能源合作,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和机构的对话。1983年我国成为世界能源理事会成员,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能源工作组,1994年参与亚太经合组织能源对话,1996年与国际能源署共同举办能源研讨会,1997年第一次以观察员国身份参与国际能源署活动,2000年参加国际能源论坛,2001年成为能源宪章代表大会观察员国。

加入WTO后,我国能源国际合作理念从单纯的能源合作向积极探索参与全球能源治理迈进,更加注重探索参与多边能源治理,重视多边能源合作机制。我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东盟10+3(中日韩)能源部长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平台加强参与能源治理的能力,多双边能源合作机制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另外,我国与国际能源宪章组织、国际能源论坛、石油输出国组织等能源国际组织也积极接触和开展对话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深度调整,我国在能源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下的能源国际合作,在联合研究发布报告、成立机构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我国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30多个能源领域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国际多边合作框架下,我国积极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发布《G20能效引领计划》等,与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国际组织创设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在中国设立亚太经合组织可持续能源中心,推动设立金砖国家能源研究平台等。我国积极主动引领气候治理国际合作,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坚定引领气候治理进程。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的大局中,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科技创新依然任重道远,能源国际合作面临机遇和挑战。建党百年之际,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更勇于担当,相信未来能源将乘势而上,继往开来,前途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