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EN

把核电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对话“华龙一号”中广核总设计师王鑫

2021-07-21 17:27:02 浙江依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阅读

      善用自然的能量!打开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官网,一行醒目的标语便映入眼帘,这也是中广核的品牌倡导。自成立之初,中广核便将“发展清洁能源,造福人类社会”作为使命,在核、风、光等清洁能源业务及民用核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布局。从大亚湾核电站起步,到24台核电机组在运,再到成为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技术主要创造者之一,中广核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核电开发商和服务商。近日,记者走进中广核,与“华龙一号”中广核总设计师王鑫展开对话,倾听核电产业发展的声音,把握核电技术创新的脉搏。

记者:我国核电技术呈现怎样的发展脉络,形成了哪些突出的创新成果?

王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的基本国策,推动我国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这些成果是带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为推进能源安全新战略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核电事业起步较晚,但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起步,走出了一条从引进技术,到逐渐实现自主开发、自主建造、自主运维的脱胎换骨之路。尤其是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诞生,从顶层设计到系统设计,再到一些重要的关键核心技术,均实现了自主化,这是非常伟大的成果。

回顾历程,我国核电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大亚湾核电站完全是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无论是管理体系、生产运维,还是设备供货,甚至文件编码都是学习国外。但是,通过不断学习、改进、提升,我们已经全面掌握了大型百万千瓦商业核电机组的技术,还具备了自主开发能力。比如台山核电机组,尽管是国外技术,比国际同类机组晚开工,但我们依靠自主开发和建设能力,建成了全球EPR首堆,这是中国人创新创造能力的体现。

“十三五”时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诞生,标志着中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华龙一号”定位全球最新安全水平要求,围绕安全水平做了大量的改进与提升,形成了177堆芯、非能动安全技术、全数字化仪控系统等创新技术,使得核电站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呈量级提升。

同时,“华龙一号”还带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和产业集群整体升级。一方面,超大型锻件、690合金管、核级焊材等关键材料加工制造技术实现突破,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另一方面,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数字仪控系统等关键设备均实现国产化,“华龙一号”首堆已做到87%的国产化率,未来随着批量化建设还将继续提升。

记者:“十四五”时期,中广核将有何创新之举,具体如何布局?

王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提出,为核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方面,核电作为清洁能源,具有明显的运行稳定、可靠等特点,能源品质优,可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作为基荷电源,成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我国核工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和规模化发展,配套较为齐全,基础较为扎实,也能够支撑核电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目前,“华龙一号”示范项目之一,中广核防城港核电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展望“十四五”,将是“华龙一号”追求精益化、精品化,不断持续优化的过程。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示范项目建设好,并结合示范工程建设的经验反馈,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持续提升“华龙一号”的安全性、经济性。

同时,面对核电“走出去”,我们的技术也要适应国际市场及国家法规标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2020年,“华龙一号”在全球首次通过欧洲用户要求(EUR)最新版的符合性评估,获得了EUR认证证书。目前,“华龙一号”正积极开展英国通用技术审查(GDA,被称为世界上最为严苛的核电技术审查)认证,现已进入最后阶段。

记者: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您对于创新有哪些经验和思考可以分享?

王鑫:创新要以型号为牵引,以战略专项去推动。要立足市场核心需求,找准技术发展方向,协同产业链共同攻关。核电产业过去30多年的发展,在实现自身产业升级的同时,也通过充分的开放合作,带动了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升级,这个过程就是产业链之间充分交流、探讨需求、共同攻关、推动转化的良性互动过程。

创新性技术要得到充分的实验验证,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新技术。安全是核电生产发展的生命线,核电工作者要保持强烈的敬畏心,对每个问题都进行充分的验证,在不断的实践中检验新技术、完善新技术,把核电安全和核电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核电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从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开始,中广核集结了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怀的精英人才队伍,他们是中广核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年轻一代人才加入核电发展大军,为核电打造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不断磨砺,打造精品。